(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化学学科是大连大学最早建成的学科之一,其二级学科—有机化学,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入选辽宁省重点学科。2006年,大连大学化学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09年入选辽宁省高水平建设学科。2020年学科成为大连大学博士点建设重点支持学科。
近年来,化学学位点以学科为依托,利用学校综合性、地方性大学优势,面向服务辽宁省大连市的建设需求,依托辽宁省生物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特种光学功能晶体工程实验室、大连市先进催化材料实验室、大连市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逐渐形成了以化学、材料、生物学科交叉融合,以能源催化(物理化学)、功能材料、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检测(分析化学)为特色的四个培养方向。
化学学位点注重研究生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认真贯彻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讲话精神,抓住课堂主阵地旗帜鲜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强有力保障、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网络阵地掌握主动权四条主线,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学位点现有导师41人,近5年,学位点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34名。获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获各类大赛奖29项。
(二)学科建设情况
2023年,化学学科以博士授权点建设为契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凝炼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学科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清洁能源、光电催化为重点建设,精细化学品制备、现代分析化学、环境污染物处理为支撑的多个建设方向。
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引进包括2位80后博士生导师在内10位高层次人才,导师队伍学术实力得到增强的同时更加年轻化。物理化学团队获评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周新教授获得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学科科研工作保持良好势头。全年获批纵向课题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厅基本项目4项,横向课题14项,累计金额560余万元。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9篇,中科院一区论文16篇,郑国侠教授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上;授权发明专利26余项。
学科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刘袖洞教授组建的“大连市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得认定。氢能源科学与工程中心建成使用。氢能源科学与工程中心建筑面积1200平,它的建成使用将极大助力化学学科的发展。
学科研究生教育成果喜人。化学研究生佛雨萌的毕业论文获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这是学科连续三年获批此殊荣。此外,刘欢、李亚男、张钦秀、罗艳荣等4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任文生、田文帅、朱文静三名同学评为辽宁省2023届优秀毕业生。
(三)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2022年招生人数60人,在读84人,毕业23人,学位授予23人,20人就业,就业率86.96%,其中党政机关1人,其他事业单位1人,国有企业3人,民营企业9人,三资企业1人,升学2人,其他3人。
2023年招生人数64人,在读108人,毕业36人,学位授予36人,32人就业,就业率88.89%,其中高等教育单位2人,中初等教育单位2人,科研设计单位1人,国有企业2人,民营企业14人,升学4人,其他7人。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近年来,学科以“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孟长功教授为领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学缘结构良好、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学科现有专任教师46人(含柔性引进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高级职称占比71.7%,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5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8.7%。其中,拥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研究经历人员25人,占比54.3%。
2023年新引进导师共10名,6名校内导师教授3人,讲师3人,4名校外兼职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2人,副研究员1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根据《大连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职责条例实施细则(试行)》,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化学学科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不断夯实研究生导师在课堂、实践、生活中育人的主体职责,逐步形成了以导师为主、辅导员、组织员为辅的思政教育队伍体系。深耕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引领、科研创新及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打造人文关怀、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四个领域,做好“育种蹲苗”的文章,确保每一位研究生都可以受到思想的浸润,成长为有用之才。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将研究生群体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能够认识到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知群体。通过常态化的思政课堂、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切实提升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教育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帮助每一位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良好的德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文化建设
研究生学院会经常性的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文娱类活动丰富大学的业余生活,比如一年一度的草坪音乐节、风筝文化节、趣味运动会等,帮助学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拓宽社交圈子。与此同时,在充分调研并征询研究生的意愿后,在一定娱乐性活动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一定数量的学术类活动,比如“专家面对面”、“教授下午茶”、“知名导师讲坛”、“研究生学术沙龙”等,旨在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思维高度,使研究生真正可以在活动中激发自身的潜力,受到广大研究生的一致好评。
(四)学风建设
一是做实培养工作。注重研究生入学教育,在研究生各年级开学初期召开“开学第一课”,从专业基本情况、管理模式、党团工作、资助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办法、寝室管理办法、网络安全、就业情况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学年工作计划,以优秀校友的经历现身说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寻找制定适合自己的阶段性目标。
二是做细就业工作。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为各年级研究生打好就业基础。线上为应届毕业生筛选并推荐了一些发布求职信息的公众号,比如应届生求职网、公考雷达等,帮助学生打破就业信息渠道的限制。同时给大家创建一个就业群,将一些优质企业的招聘要求在群里进行推送。线下通过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方式,进行就业场景“预演”,及时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对就业早关注、早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为全院就业率的提升奠定牢固基础。
(五)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一是学籍管理。每学期开学时,研究生应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注册前提是要办理好各项交费手续,因故不能如期注册的同学,可办理请假手续。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时间注册超过两周的,视为放弃学籍,按自动退学处理。
二是请假管理。除寒暑假及节假日,研究生学期内必须在校学习,不得随意离校。在一学期内,请事假累计不得超过一个月。研究生未经请假或请假未批准而擅自离校,或请假期满未续假而不归,或续假未获批准而逾期不归,均按旷课处理,依据《大连大学学生违纪管理规定》执行处分。
三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寝室安全和实验室安全以及人身财产安全。寝室安全是由宿管老师安排每周查寝,如果寝室检查出违纪情况,评奖评优一票否决。实验室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得使用违章电器,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注意水电安全。最后学院会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大会,提示研究生要时刻注意人身、财产、交通安全,下载安装反诈APP,远离网络贷款,树立防诈骗意识,筑牢安全防护墙。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两个部分组成。
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方向必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公共必修课为思想政治课和研究生外语。
1.公共必修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2学时,2学分。
(2)“辩证法概论”16学时,1学分。
(3)研究生外语为3学分,48学时。满足一定外语水平的研究生可申请免修,免修的条件及相应的成绩记载标准见《关于硕士研究生外语课程免修的规定》。
2.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按一级学科口径设置,是学科的重要基础课与普及课程,注重学生一级学科范围内的通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高等无机化学”48学时,3学分。
“量子化学”48学时,3学分。
“高等仪器分析”32学时,2学分。
“高等分离分析”32学时,2学分。
3.方向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
各学科方向依据《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要求合理设置本方向的方向必修课。同时,为体现各学科方向特色和个性化发展培养要求,各学科方向应开设一定数量的方向特色课程,并作为专业选修课。
4.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是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培养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综合性大学优势,充分发挥校际合作资源、网络课程共享资源作用所开设的课程,是指非本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包括校内外线上线下课程资源。
5.总学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要求
30学分≤总学分数≤36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6学分,方向必修课不多于8学分,非本专业公共选修课不多于总学分的10%。
6.课程学分与课程学时数
课程学时数指课堂授课时间,不包括研究生查资料、阅读文献、课后作业等课外自学时间。计算方法:原则上,1学分=16学时。
7.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课程学习和各种教学环节,均需按培养计划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取得规定的学分。公共必修课及专业必修课以笔试考核为主,专业必修课考试成绩在75分以上(含75分)可获得规定学分;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可采用考试或考查两种方式进行考核,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含60分)或合格可获得学分。方向必修课是该方向学生的必须课,同时也是其他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8.课程教学大纲
培养方案中确定的课程,已编写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二)导师选拔培训
2022年辽宁省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培训班: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强我省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辽宁省研究生导师队伍能力提升实施方案》(辽教办发〔2021〕33号),2022年8月7日9:00,举行2022年辽宁省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培训会,培训会以“产教融合、服务振兴”为主题,围绕产教融合、创新能力、立德树人、科技转化等热点问题,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严建华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翟文豹教授、辽宁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张勇、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北大学张廷安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康旭东研究员,以主题报告形式开展培训。我院11名新进导师参加线上线下培训。
2022年"四有导师学院"系列研修活动:为服务院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的要求,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开展研究生导师培训活动的实际需求。在线研修服务项目由研修课程、研修平台、研修证书三部分组成。1.研修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要求,学会特邀包括院士、校长、知名专家等,围绕为师为范、四史教育、政策解读、教育动态等内容主讲相关课程。2.研修平台院校组织本校研究生导师,在学会"四有导师学院"在线研修平台上实名研修,我院35名导师参加本次研修培训,修满不少于40个学时、完成课后作业,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四有导师学院"在线研修证书。
2023年研究生导师培训:
1.研究生学院组织2次导师培训
(1)聘请专家做“师德师风”主题报告,面向所有导师;
(2)聘请专家做如何更好地指导论文为主题的报告,面向理工医科导师。
2.学院组织2次导师培训
(1)面向全体导师开展培训,主题《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申报》;
(2)面向进入导师资源库3年内的新导师,主题为“研究生导师的任务与责任”。
3.2023年5月31日,我校导师培训第一讲:丁润达教授讲授《如何实施“双碳”战略》。我院本学期新申请导师全部参加培训.
4. 2023年8月1日-2日辽宁省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培训班,我院2名导师参加。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几年来,通过实施《环化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学院追求真知、崇尚科学的良好院风已初步形成。形成了包括师德师风养成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一体化的学院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并使之常态化。
2023年我院物理化学导师团队获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周新教授获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根据《大连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职责条例及实施细则(试行)》(校发〔2018〕107 号)(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相关要求,我院院认真学习《实施细则》精神,按照“第五条研究生导师职责考核办法”中的要求,成立“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考评工作小组”,组织本单位在职在岗的33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考评,5名导师的考评结果为优秀,其他合格。学院考评结果经研究生院审核,这5名导师获得2023年度最佳导师称号。
(四)学术训练情况
从研究生培养或学术训练的角度看,提不出问题,大约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知识层面的问题,知识太少、太浅,当然提不出问题;二是能力问题,虽然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但不会运用知识,不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思考,不会从课程、报告或书本中捕捉“矛盾”“模糊”之处,自然就提不出问题;三是意识问题,缺乏勇于弄清事实、敢于向权威提出不同的看法、敢于独立判断的勇气。提问的勇气当然是以前两者为基础的,但有了知识和能力,却未必有勇气,所以提问的勇气也是需要培养的。
如此看来,让研究生能够提问,就要解决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而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学术训练的核心内容。但我们一说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往往就想到多开几门课、读更多的书、读更专业的书,而忽视了学术训练的内涵。没有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看作是学术训练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看到不少学位论文洋洋洒洒、鸿篇巨制,但却没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对于“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好心的导师往往会为学生指定论文题目。但学位论文应该是学术训练的一个集中体现,是锻炼研究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由于接受了现成的题目就更错过了学习“提问”的机会。
撰写学位论文,最难的首先是选题。要想凭自己的有限学识找到合适题目,若没有至少半年甚至一年的彷徨与摸索,几乎不太可能。导师指定题目,固然有利于顺利完成论文,但“作者学术视野就可能相对狭窄,而且可能缺乏独立开创研究主题和确定具体问题的能力”,学术潜力不足。独立提问之难、独立提问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提问,不仅是知识和能力问题,也是一个学术文化问题。上文提到提问的勇气,其实提问的勇气是一种学术文化的表现。在研究生的学术训练中,除了知识与能力,更应当培养研究生探索科学志向、积极提问的勇气。学术训练不仅仅是读书、做课题研究,更包括刨根问底的态度和“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治学精神。
总之,研究生提不出问题,反映出我们研究生学术训练的缺陷。从个人方面讲,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的不足,影响了研究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学术文化方面看,被动接受知识的心态抑制了研究生提问的勇气。应当说,研究生提不出问题,不仅是研究生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导师和学术文化的问题。所以,改善大学学术文化,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是提高研究生提问能力的必由之路。
(五)学术交流情况
持续深化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与六盘水师范学院在学科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科教学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合作。5月18日,潘立卫教授一行前往六盘水师范学院,围绕化学、环境工程两个学科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与正在六盘水学院进行联合培养的研二学生进行了交流互动。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和中国检测认证集团辽宁有限公司进行了研究生联合培养,顺利完成了第二期的联合招生。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进一步深入,联合培养的环境工程研究生胡越已顺利毕业并留所工作。
为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研究生提供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平台,学校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月”活动。
为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引导和激励我校研究生强化创新意识,同时为充分展示我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学院征集研究生创新成果参展作品,我院有10名学生科研成果参展。
我院以研究生学术活动月为契机,常态化开展导师论坛。我院邀请近两年5位新进导师:郭为军教授、常春教授、王舰教授、徐振和教授、许家胜教授,为23级研究生做了5次精彩的报告。导师论坛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涵盖课题研究、理论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研究领域最新动态。论坛为学院师生提供具有前沿性、新颖性和深度性的研究成果交流平台。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2022年,3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31名研究生获得一等奖学金,87名研究生获得二等奖学金,24名研究生获得三等奖学金。2023年,2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36名研究生获得一等奖学金,65名研究生获得二等奖学金,26名研究生获得三等奖学金。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方面:首先培养方式上研究生培养以在校学习、独立培养为主。研究生入学后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培养计划,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每位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内应完成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开题论证工作,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根据“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规定”进行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应按《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细则》的要求进行评审和答辩。学习年限上: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或一年。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修满学分,按期毕业。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硕士论文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毕业,最短学习年限为2年。
课程体系方面: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两个部分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为思想政治课和研究生外语。
课程建设;公共必修课中研究生外语为3学分,48学时。满足一定外语水平的研究生可申请免修,免修的条件及相应的成绩记载标准见《关于硕士研究生外语课程免修的规定》。专业必修课按一级学科口径设置,是学科的重要基础课与普及课程,注重学生一级学科范围内的通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开设:高等无机化学、高等分离分析、高等仪器分析量子化学为专业必修课。各学科方向依据《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要求合理设置本方向的方向必修课。同时,为体现各学科方向特色和个性化发展培养要求,各学科方向应开设一定数量的方向特色课程,并作为专业选修课,其中不同方向的方向必修课可以作为另一方向的方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培养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综合性大学优势,充分发挥校际合作资源、网络课程共享资源作用所开设的课程,是指非本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包括校内外线上线下课程资源。
毕业论文方面:关于毕业论文工作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人培养计划制定,培养计划又分为课程设置计划及个人科学研究规划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在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完成,第二部分要求在第一学期期末前完成。第二,学期科研任务及总结。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按学期制定科研计划并完成相应任务及总结,期末由导师验收、学院审核。第三,学术训练,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做出参加8次以上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活动;面向本专业研究生做2次学术报告等关于学术训练的要求。第四,开题报告,在研究生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确定选题,并提交开题报告,在选题中,应积极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第五,中期和分流,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开题、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
创新创业方面:学校设有创新创业学院,每年负责管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工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参与不同比赛。
奖学金制度方面:学校设置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在学制期限内硕士研究生享受奖学金资助,超过规定学制年限的延期毕业生不享受硕士研究生奖学金。第一学年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等级的评定主要依据其入学的初试和复试成绩来确定。按学科录取批次、成绩排序给予相应等级的研究生新生奖学金。
新生奖学金
范围 |
新生奖学金 |
发放比例 |
发放额度 |
所有全日制 研究生 |
一等 |
20% |
8000元/生.年 |
二等 |
40% |
5000元/生.年 |
三等 |
40% |
3000元/生.年 |
优秀奖学金
范围 |
优秀奖学金 |
发放比例 |
发放额度 |
所有全日制 研究生 |
一等 |
20% |
10000元/生.年 |
二等 |
40% |
7000元/生.年 |
2022年招生人数60人,在读84人,毕业23人,学位授予23人,20人就业,就业率86.96%,其中党政机关1人,其他事业单位1人,国有企业3人,民营企业9人,三资企业1人,升学2人,其他3人。
2023年招生人数64人,在读108人,毕业36人,学位授予36人,32人就业,就业率88.89%,其中高等教育单位2人,中初等教育单位2人,科研设计单位1人,国有企业2人,民营企业14人,升学4人,其他7人。
(二)教师队伍建设
为实现博士点建设任务,学科目前建有3个二级方向,其中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是传统的二级学科方向,能源化学是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特色的二级学科方向。3个方向中人员配置均衡,均符合国务院学位办博士点建设有关二级学科方向人员数量的基本要求,即每个方向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
无机化学方向带头人由孟长功教授兼任。
物理化学方向学科带头人是辽宁省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王新平教授(柔性引进),协助他工作的该方向负责人是周锦霞教授。
能源化学方向学科带头人是黑龙江省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尹鸽平教授(柔性引进),协助他工作的该方向负责人是潘立卫教授。
2023年新引进导师共10名,6名校内导师教授3人,讲师3人,4名校外兼职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2人,副研究员1人。其中常春教授、郭为军教授、王建教授均为学术骨干。
(三)科学研究
科研工作保持良好势头,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获批省级及以上纵向项目8项,项目金额160万元,其中,周新、郭丽敏教授负责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资助,此外,辽宁省教育厅科技项目4项,其中,徐振和获批重点攻关项目,王平获批揭榜挂帅服务地方项目,王爱玲获批面上项目,李金晓获批青年项目。于洋获批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郑国侠等7位教师获批2023年度大连大学“科建设专项-交叉学科项目”6项;获批横向项目14项,项目经费400余万元。科研论文和授权专利的数量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分别为60余篇和26项,科研论文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发表SCI收录论文49余篇,其中,郑国侠教授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上,中科院一区收录论文16篇。潘立卫等人获批2022年度大连大学科研成果奖(技术发明奖),刘袖洞教授组建的“大连市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得认定。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快实现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在。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凭借着精巧夺目的工艺,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璀璨的乡土瑰宝和传统民间艺术中的耀眼明珠。今天,风筝更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象征着中华民族永不言弃的品格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连大学研究生学院与大连金普新区风筝协会已成功联合举办了四届风筝文化节。
风筝文化节可以使广大的研究生群体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义无反顾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自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践行者和传承者。在草长莺飞、万物生长的季节感受风筝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手握希望,放飞梦想。
(五)国际合作交流
10月14日,氢能源研究团队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期间,现场就分布式氢能做了专题报告。
五、学位授权点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自我评估是对学位授权点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查,本次自我评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师资队伍方面,学科以“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孟长功教授为领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学缘结构良好、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学科现有专任教师46人(含柔性引进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高级职称占比71.7%,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5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8.7%。其中,拥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研究经历人员25人,占比54.3%。2023年新引进导师共10名,6名校内导师教授3人,讲师3人,4名校外兼职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2人,副研究员1人,导师队伍学术实力得到增强的同时更加年轻化。物理化学团队获评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周新教授获得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学科方向上,2023年,化学学科以博士授权点建设为契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凝炼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学科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清洁能源、光电催化为重点建设,精细化学品制备、现代分析化学、环境污染物处理为支撑的多个建设方向。
人才培养数量质量逐年上升,研究生教育成果喜人。2022年招生人数60人,在读84人,毕业23人,学位授予23人,20人就业,就业率86.96%,其中党政机关1人,其他事业单位1人,国有企业3人,民营企业9人,三资企业1人,升学2人,其他3人。2023年招生人数64人,在读108人,毕业36人,学位授予36人,32人就业,就业率88.89%,其中高等教育单位2人,中初等教育单位2人,科研设计单位1人,国有企业2人,民营企业14人,升学4人,其他7人。化学研究生佛雨萌的毕业论文获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这是学科连续三年获批此殊荣。此外,刘欢、李亚男、张钦秀、罗艳荣等4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任文生、田文帅、朱文静三名同学评为辽宁省2023届优秀毕业生。
课程教材质量上,研修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要求,学会特邀包括院士、校长、知名专家等,围绕为师为范、四史教育、政策解读、教育动态等内容主讲相关课程。研修平台院校组织本校研究生导师,在学会"四有导师学院"在线研修平台上实名研修,我院35名导师参加本次研修培训,修满不少于40个学时、完成课后作业,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四有导师学院"在线研修证书。各学科方向依据《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要求合理设置本方向的方向必修课。同时,为体现各学科方向特色和个性化发展培养要求,各学科方向应开设一定数量的方向特色课程,并作为专业选修课。
学科科研工作保持良好势头。全年获批纵向课题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厅基本项目4项,横向课题14项,累计金额560余万元。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9篇,中科院一区论文16篇,郑国侠教授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上;授权发明专利26余项。科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刘袖洞教授组建的“大连市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得认定。氢能源科学与工程中心建成使用。氢能源科学与工程中心建筑面积1200平,它的建成使用将极大助力化学学科的发展。
为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引导和激励我校研究生强化创新意识,同时为充分展示我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学院征集研究生创新成果参展作品,我院有10名学生科研成果参展。
我院以研究生学术活动月为契机,常态化开展导师论坛。邀请近两年5位新进导师:郭为军教授、常春教授、王舰教授、徐振和教授、许家胜教授,为23级研究生做了5次精彩的报告。导师论坛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涵盖课题研究、理论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研究领域最新动态。论坛为学院师生提供具有前沿性、新颖性和深度性的研究成果交流平台。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2022、2023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中我院各有2名化学学科研究生论文被抽检,均结果合格。在抽检论文的评价中不难看出,我院学生相关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扎实,研究方案设置系统,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结果可信,整体工作思路清晰,研究步骤有序,数据详实,分析合理,内容丰富,层次清晰,论证有据,学生均且具备较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
但同时,论文初稿或多或少存在格式问题,表明在撰写过程中对于细节问题存在疏漏,在平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应对学生该方面问题多进行把控。
六、本学位点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一)本学位授权点建设的特色
作为一个综合型大学,学科交叉融合是本学位点建设的一大特色。通过化学与化工、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生物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科方向、培养方向和科研方向。
在学科方向上,这种交叉融合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的限制,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丰富的学术资源。在培养方向上,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研究生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需求。在科研方向上,交叉融合的科研团队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力量,形成协同创新的科研模式,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本学位点建设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培养研究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产业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学位授权点建设的亮点
本学位点具备优秀的教师团队,导师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力。如周新指导的硕士生连续三届获得省优秀硕士论文。学校导师团队的优秀表现,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连大学在化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本学位点的“本硕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大连大学化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获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种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加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和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为化学学科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本学位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在招生环节,第一志愿报录比低。
原因分析:首先是宣传力度不够,学校或学位点可能没有充分有效地进行招生宣传,导致目标群体对学位点的情况和优势了解不足,其次是招生政策可能不够明确,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导致考生对学位点的期望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2. 在培养环节,有重论文,轻实践,与一线生产实际脱节问题。
原因分析:首先,导师可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论文产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一线生产经验的培养。其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能不够紧密,导致企业的参与度和课题的实践性不足。
(二)改进措施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措施:
1.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学习帮扶激励政策,吸引本院学生报考率,提升本院学生录取率。
2.通过建立校企联盟,学校可以与企业共享资源,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而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这样的联盟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可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弥补学校导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通过引入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人士作为导师,为学生提供实战化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由企业提出的研究或开发项目,通过参与这些课题,可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